統計表明,我國服裝業有很多世界第一加工能力第一,生產能力第一,出口量第一,出口額第一。但中國的服裝品牌已逾十萬,卻沒有一個享譽全球。另一方面,在當今服裝界,商標洋化和傍名牌之風卻勢頭不減。中國服裝業如果不加快培育強勢自主品牌,便會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生存空間中面臨極為嚴峻的考驗。
挾洋品牌——亂花漸欲迷人眼
目前國內服裝市場上的「洋品牌」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國際名牌,一種是純粹的仿冒名牌。美國著名服飾品牌「POLO」目前在中國內地還沒有正式的代理商,但標有」POLO」字樣的書包、服裝和眼鏡卻在中國各大中城市大行其道。還有一種洋品牌是在國外領一張「出生證」,直接在國外註冊,有人稱之為「海歸殼派」,具體說來,就是通過國際註冊公司在海外註冊品牌名稱或商標,但是企業的產品仍然在國內生產和銷售。這種品牌都號稱在海外有研發機構,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國內生產和國內工藝,產品的品質、工藝、設計等與其宣稱的品質不相符合。
人們可以在國內的服裝展會上看見形形色色的「洋面孔」,其實就是一些國產品牌的升級版,到國外註冊商標「留洋」歸來,也算個「洋務派」,有些還是有貨真價實的洋設計師坐鎮,有的乾脆就是「國產』設計師借鑒國外的設計。有的品牌故意從裡到外從上到下一個中國字都沒有。畫冊在國外拍,模特用洋人,店面裝修是歐式的,面料是意大利的,看上去很像「國際品牌」。這種商標洋化的做法在國內服裝界已盛行一段時間,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與商標洋化相呼應的是傍名牌之風,就是利用國際著名品牌的強勢影響力,搶注一個與知名品牌相似或諧音的品牌名稱,造成消費者視聽的混同,進而促成市場購買的品牌現象,如「佐丹路」之於「佐丹奴」,「傑尼恩」之於「傑尼亞」,前者傍著後者的威名。
不管是洋化商標還是傍名牌,從根本上說都是借力品牌,它們對於國際背景有一種依賴性,挾洋以自詡,有人稱之為「挾洋品牌」。它們之所以會風靡市場,是因為國內企業掌握了消費者羨慕國外品牌的心理,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進行了生硬的文化嫁接。從本質上說,國內品牌的文化嫁B裝本身的品質不無神益,問題在於大部分效仿國外品牌的中國品牌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給人不倫不類之感。尤其是傍名牌者,由於品牌名稱過於雜亂,加上傍名牌的品牌除了在名稱上相似,產品本身的品質根本無法與真名牌相比,直接或間接損害了著名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由挾洋到自主——風物長宜放眼量
與「他主品牌」的蔚然興起相對應的是自主品牌的不容樂觀。據悉,儘管我國服裝出曰量多年來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自主品牌服裝不足們%。在「他主品牌」的重任之下,自主品牌舉步維艱。
「他主品牌」的普遍存在,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我國服裝品牌與國際品牌的距離,帶動了一些企業更好地與國際接軌。但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這種與國內服裝品牌相比只是註冊地點不同的「洋品牌」能夠穩居我國高檔商場,並能夠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一項調查表明,很多消費者對「假洋牌」的真正來源一無所知,在他們看來,只要是洋品牌就是好的,穿起來就覺得比國內服裝高一等。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國人對洋品牌的盲目追求,同時也折射出我國服裝品牌在品牌運作上,尤其是品牌文化的挖掘上存在著嚴重的欠缺。
品牌已經成為現代市場上一張極為重要的通行證,中國服裝業要打造自主品牌,關鍵不在於是否「拿來」,而在於不是借其名,更要重其實。企業必須從低成本價格擴張模式轉向品牌竟爭模式,從追求產品競爭力轉向追求品牌競爭力。同時,還要徹底改變品牌「拿來主義」的意識,靠貼牌只能分得殘羹剩飯。
一位堅持培育自主品牌長達十多年之久的服裝企業家認為,中國服裝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熟悉國外市場的規則,瞭解他們的經營理念,在自身品質提高的基礎上,先走進國際市場,再慢慢融人其中,先談認知度,再談美譽度。這是很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的企業要學會嫁接,把國際品牌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等學到手,直接借用已有的現成東西,來發展自己的民族品牌,彌補我國服裝業起步晚發展慢的不足。
「服裝要打中華牌」,這是面臨空前的戰略機遇期的中國服裝人夢寐以求的宏願。然而也要看到,現代服裝本屬舶來品,從總體上說,中國服裝的設計和品牌文化還是一種弱勢文化,培育和壯大服裝自主品牌要立足於這個現實。商標洋化和傍名牌的存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服裝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渴望。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由「他主」到自主,是中國服裝業當前面臨的時代課題。如伺真正成為領導型的自主品牌,無疑值得眾多服裝企業深思。從微觀層面上看,企業要學會放開眼光,兼容並蓄,在「拿來」以後真正形成自己的東西。從宏觀層面上看,有關組織應該考慮為培育自主品牌創造出更加寬鬆的環境,成為公正和忠實的裁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