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一、尋根溯祖伏姓也是宓姓,宓姓也是伏姓,古代伏、處、宓三姓通用。
1、出自風姓,世上古太昊年間伏羲氏的後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
2、賜為伏姓。北周時,有個人名叫侯植,武藝絕倫,跟隨魏孝武帝西遷,甚得寵幸,賜姓為侯伏氏。後來侯伏氏從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賜姓為賀屯氏,因而侯植的後人形成侯伏氏和賀屯氏兩支。孝文帝建都洛陽後,兩支皆改為伏姓,賀屯氏改為賀姓。
歡迎您光臨美名堂查詢更多詳細信息,免費算命大全www.sheup.net
二、遷徙分佈據《郡望百姓家》記載: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據《元和姓纂》記載,伏氏望出太原、高陽.平昌。其來源有二:1、太原郡: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當於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區。2、高陽郡:本是戰國時高陽邑。北魏置青州高陽郡,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3.平昌郡:南朝的宋代將頓邱郡改為徐州平昌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治所在頓邱。平昌安丘(今山西省安丘縣西南)。
三、郡望堂號
「鳴琴堂」:春秋的時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齊為單父宰。不齊是一個很仁愛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彈琴作樂,看來不像他的同學巫子期治單父表現得勤勞。但是單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們誇獎他是「鳴琴而治」,所以叫作「鳴琴堂」,孔子誇獎他有「王佐之才」。
"藏授堂":伏勝,字子賤,春秋時博士,歷史上稱之為"伏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裡。到了漢高祖滅了秦以後,伏生扒開牆頭,見書發霉損壞了一些,還剩21卷。伏生便在齊、魯一帶聚徒講授。漢文帝時,他已90多歲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錯跟伏生學《尚書》,由伏生的女兒口授,錯記錄下來。就是今文《尚書》。
四、歷史名人
伏羲--即太昊,本姓風。出身於甘肅省天水市,現天水市有伏羲廟,朝聖的遊人極多。他率各部落沿黃河南下到河南淮陽。傳說他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稱太昊。教民結網、打獵、飼養畜禽以充皰廚,故又稱包。他始畫八卦,造書契、建都於陳州古稱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在位115年。正姓氏,制嫁娶。取各部落的特色:鱷之頭,蛇之身,鷹之爪,魚之鱗,虎之眼,組成新的圖騰——龍。自封為龍師,定龍宮,現留龍湖。龍成為中華民簇大團結的簇徽,龍成為華夏民簇新的圖騰。華夏子孫稱之為——龍的傳人由此而來!。淮陽縣有保存完好的天下第一陵——伏羲陵。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朝祖祭陵的人絡繹不絕,多時達十萬多人次。2004年10月17-19,淮陽縣舉行首屆姓氏文化節。
伏妃——上古時期伏羲的女兒,溺死於洛水,相傳為洛水之神。
伏不齊——春秋時期魯國單父侯,也稱伏子賤。是孔子的學生。曾當任過單父宰,當時他鳴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樣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孔子稱他為君子,後來被追封為單父侯。伏勝——字子賤。漢朝時濟南人。生於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於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歲。為伏羲的後裔,其近祖由淮陽陳國遷到魯國(今山東南部的濟南)。原來是秦國的博士,世稱伏生。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伏生是時九十餘歲,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錯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傳世的《尚書》。自己撰有《尚書大傳》。成為文學派的開山祖師。後世人極為推崇尊拜——追封為乘氏佰,尊為聖人,進文廟與孔子一起,享受萬民祭祀。其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韓店蘇家村西原有伏生祠,鄒平原有伏生書院,曾設伏生鄉。伏生墓位於鄒平縣魏橋鎮口子村西南,為漢代墓葬,原有石牌坊大門有「尚書在造」的金子匾額。幾經破壞,現墓封土直徑45米,殘高2米,有「徽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石碑兩通。歷代文人墨客都賦詩稱頌,如宋吳澄.明張遠登.清蒲松齡.王仕禎等。唐王維畫「伏生授經圖」現藏日本大阪美術館。明朝崔子忠畫「伏生授經圖軸」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史家評曰: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能曉其義。歷史高度讚譽伏生為「尚書再造」。伏余娥——伏生之女史載不詳,口述《尚書》於晁錯而《尚書》大興於世。
伏湛——(?——37)字惠公,琅邪東武人(山東諸城)東漢光武帝宰相。建武六年(30年)封不其侯,世襲。濟南伏生後代,父為當世名儒,他少傳父業教授門生數百人。初仕西漢成帝朝,後仕王莽朝為後隊屬正。更始劉玄立,任平原太守。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以名儒舊臣被征拜為尚書,典定舊制。時大司徒鄧禹西征關中,光武帝以其才任宰相而拜他為司直,行大司徒事,常留鎮守,總攝群司。建武三年拜相,任大司徒,封陽都侯。任相秉節持重,頗有風範。建武五年以不能奏大臣過失而被免相。後改封不其侯遷歸原籍。建武十三年復被起用,未及就職而病卒。伏湛高祖父年孺,父理字君游。受詩於匡衡,由是齊詩有匡伏之學。伏湛九世祖伏勝,伏湛子伏隆字佰文或佰明,另子伏翕承爵位,伏翕子伏光,伏光子伏晨,伏晨女伏孫為漢順帝貴人,伏晨子伏無忌,伏無忌子伏質,伏質子伏完,伏完娶恆帝女尚陽安長公主為妻,生五子一女。伏完長子伏德,次子伏雅,三女伏壽為漢獻帝劉協的皇后,四子伏均,五子伏尊,六子伏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cao誅殺皇后伏壽及兩個皇子,獨留下兩個公主後殺伏完.伏德等伏氏宗親200餘人。四百多年的名門望族自此凋敝!
伏恭(5-84)字叔齊,朗邪東武人(今山東諸城人)東漢明帝宰相。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任劇縣令.常山太守等職,為官公正廉潔並以施惠政辦學校聞名。明帝永平二年(59年)遷任太僕。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辭相。東漢章帝元和元年(84年)卒,終年90歲。伏恭子伏壽,官至東郡太守。
伏儼——字景宏,琅琊人著名史學家,著有《前漢糾謬》。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與儀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年》元嘉年間(公元151-152年)無忌受詔與黃景共撰《漢紀》。此時,無忌利用校書便利,廣為收集史料又加以整理刪削,編成《伏侯注》一書。
伏滔——子玄度,東晉官員.學者。平昌安丘(現安丘西南)人。少有才學,遠近聞名。任參軍,封聞嘉縣侯,任永世縣令。後任參軍,並領華容縣令,任著作郎,專掌國史,並任本州大王。後遷官游擊將軍,仍兼著作郎,死於任。
伏曼容(421-502)南朝宋.齊大臣。著名儒仕。字公儀。平昌安丘人。初以講學為業。任宋官到輔國長史.南海(今廣州市)太守。仕宋官到武昌太守。中散大夫.臨海太守等。尤喜《老子》.《周易》。撰《喪服儀》.《周易集解》.《毛詩集解》《喪服集解》.《老子義》.《莊子義》.《論語義》。父伏胤西晉司馬都護,宋司空主薄。伏曼容子伏恆。伏恆長子伏挺,次子伏捶。伏挺子伏知命。
伏恆——(465-520)南朝齊.梁官僚。子玄耀。平昌安丘人。幼傳父業,能言玄理。知名於世。任齊太學士博士,東陽郡丞,衛軍記室參軍等。任中書侍郎,任永陽內史,新安太守,在郡清廉,恪盡職守,郡民為其立祠歌功。
伏挺——(約483-549年)南朝梁官僚.文學家。字士標。平昌安丘(今安丘)人。幼聰悟,七歲通《孝經》.《論語》,及長好文學,擅長五言詩,重名於世。州舉秀才,對策為當世之冠。齊末,十八歲為蕭衍征東行參軍。仕梁為尚書儀曹郎.晉陵令.武康令等。因為收納賄賂,懼罪變服藏匿於道觀,遇赦乃出,跟隨邵陵王多年。太清中,客遊吳興.吳郡,死於侯景之中。
伏捶——伏挺弟,亦有才名,先邵陵王所引,歷為中記室.參軍。
伏知命 ——(?——552年)南朝梁官僚。平昌安丘(今安丘)人。隨父伏挺為邵陵王幕僚,掌書記。因其父宦途不達,深怨朝廷,侯景亂梁時,投奔侯景。盡心為其服務,參加襲呈州.圍巴陵,軍中文書皆由他執手。侯景篡位,任其為中書舍人,專任權寵,勢傾朝野。及敗被俘,幽死江陵獄中。
伏允--唐朝吐谷渾呂誇子。惰開皇末國亂,國人殺其兄而立之。煬帝即位,令鐵勒擊破之。允東保西平境而復破之,遁客黨項,大業末始復其故地。高祖即位,與之通和。貞觀年間拘留唐使為由,詔李靖等往討破之,其子順舉國降,允遂自盡而死。
伏(Fu)出自風姓,世上古太昊年間伏羲氏的後裔。得姓始祖:伏羲。即太昊,本姓風。出生於甘肅省天水市,遠古時部落首領,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於炎帝和黃帝。傳說八卦就是他所創。還有傳說他和女媧繁殖了子孫。伏羲又稱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所以,「宓」「伏」同姓。現天水市有伏羲廟。
源承風姓;
望出太原。
——全聯典指伏姓的源流和郡望。
文風遺范平昌郡;
世代書香藏授堂。
——全聯典出伏姓的郡望和堂號。
博士五經榮鄞令;
將軍二論譽安丘。
——上聯典指梁代經學家伏日恆,仕齊為鄞令,武帝時為五經博士、永陽內史。下聯典指晉代游擊將軍伏滔,安丘人。有才學,桓溫引為參軍,著論二篇,名曰「正淮」。
《詩》得匡衡教授;
《書》由勝女流傳。
——上聯典指漢代太傅伏理,從匡衡受濟詩學。由是齊詩有「匡伏之學」。下聯典指西漢才女伏女,名羲娥。秦代博士伏勝之女。始皇焚書,伏勝將《尚書》二十九篇藏屋壁中。漢立,伏勝教於齊魯之間。文帝派晁錯從其學。勝時年九十餘,老不能行,由伏勝女誦傳口授,《今文尚書》得以流傳。
附:
書傳博士;
系出羲皇。
——佚名撰伏姓宗祠聯上聯典指漢初濟南人伏勝》。下聯典指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
一畫開天,三才參化;
百王為統,五帝肇基。
——此聯為伏姓遠祖伏羲廟聯。
伏姓寶寶起名字最好不用聲母是b.p.m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f聲母.u韻母或陽平調的字。首字最好不用零聲母或拼音是y.w開頭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付"字的"趴下""潛伏"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您的姓氏筆畫為 6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