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羹
簡體:羹
繁體:羹
讀音:gēng
拼音:geng
部首:羊
五行:水
智勇双全,多才清雅,中年成功隆昌,晚年劳神。
羹〈名〉
(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调和五味的汤 [tick soup]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颖考叔)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vegetable soup]
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又如:菜羹(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古代贫者所食
羹gēng
1用肉类或菜蔬等制成的带浓汁的食物。
2今多指煮成或蒸成的浓汁或糊状食品。
3煮羹。
────────────────—
羹lang不羹,春秋楚地。有二:东不羹城在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西不羹城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南。
羹字編碼:
五筆98:UGOD 倉頡:TGFTK 四角號碼:80804 UniCode碼:U+7FB9 規範漢字編號:3469
羹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1861,第03卷下,×部第5字 [康熙字典]:頁954第25
起名字典:
羹
指用肉類或菜蔬等製成的帶濃汁的食物,今多指煮成或蒸成的濃汁或糊狀食品。(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40次)
康熙字典:
羹
康熙筆畫:19畫
gēng
1<名>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帶湯的食物。《荀子?非相》:「啜其~,食其胾。」 《魚我所欲也》:「一簞食,一豆~,得之則生,弗得死。」
【辨】羹,湯。「羹」,在上古時指用肉或菜等做成的帶汁的食物,和「菜湯」不同。「湯」,在唐以前一般只指熱水,後來才指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