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髡
簡體:髡
繁體:髡
讀音:kūn
拼音:kun
部首:髟
五行:木
髡
(形聲 。從髟,與毛髮有關,兀聲。本義:古代一種剃去頭髮的刑罰)
同本義 [ancient punishment of shaving off the hair of a criminal]
髡,剃髮也。--《說文》
髡者,使守積。--《周禮·掌戮》
辯通鑿顛者髡。--劉向《列女傳》
接輿髡兮。--《楚辭·屈原·涉江》
乃髡鉗季布。--《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又如:髡刖(古代刑罰,去發稱髡,斷足稱刖);髡鉗(古代刑罰,去發為髡,用鐵束頸為鉗);髡發(剃去頭髮);髡首(剃光頭髮,光頭);髡人(被剃去頭髮的罪人);髡頭(光頭。同髡首)
剪去樹枝 [lop off tree branches]
十年以後,髡一樹
髡(髡)kūn〈古〉
⒈一種剃去頭髮的刑罰。
⒉剪去樹的枝梢:大樹~之,小樹不~。
髡字編碼:
五筆98:DEGQ 倉頡:SHMU 四角號碼:72212 UniCode碼:U+9AE1 規範漢字編號:5348
髡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5730,第09捲上,髟部第34字 [康熙字典]:頁1452第31
起名字典:
髡
指和尚或修剪樹枝。(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0次)
康熙字典:
髡
康熙筆畫:13畫
kūn
1<名>古代一種剃去頭髮的刑罰。《後漢書?馬融傳》:「免官,~徙朔方。」
2<動>剪去頭髮。屈原《涉江》:「接輿~首兮,桑扈裸行。」
3<動>剪去樹枝。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柳干樹則足柴,十年以後~一樹,得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