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吞
簡體:吞
繁體:吞
讀音:tūn
拼音:tun
部首:口
五行:火
口快心直,欠仁和,有饒舌之災,中年多難,晚年吉祥。
吞〈動〉
(形聲。從口,天聲。本義:嚥下)
同本義 [devor;swallow]
吞,咽也。--《說文》
吞舟大魚也。--《後漢書·杜篤傳》注
吞長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與風水相吞吐。--宋·蘇軾《石鍾山記》
氣吞萬里如虎。--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又如:吞炭(吞嚥火炭毀嗓子);吞舌(閉口結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魚,能吞舟的大魚);吞刀刮腸(喻痛下決心,改過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氣概豪邁);吞咀(吞食);吞下一條鱔魚
吞併,消滅掉 [annex]
吞,滅也。--《廣雅》
兼有吞周之意。--《戰國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
吞tūn
⒈不嚼或不細嚼,整個嚥下去:~咽。~下去。囫圇~棗。
⒉兼併,侵佔:~滅。並~。侵~。
⒊忍受,不發作:忍氣~聲。
⒋[吞吞吐吐]想說又不爽快地說。形容害怕說、有顧慮。
────────────────—
吞tiān 1.姓。
吞字編碼:
五筆98:GDKF 倉頡:HKR 四角號碼:10608 UniCode碼:U+541E 規範漢字編號:0607
吞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0787,第02捲上,口部第9字 [康熙字典]:頁177第18
起名字典:
吞
不嚼或不細嚼,整個嚥下去。也指兼併,侵佔。(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20次)
康熙字典:
吞
康熙筆畫:7畫
tūn
1<動>吞下;整個地嚥下。《與陳伯之書》:「主上屈法申恩,~舟是漏。」
2<動>容納。《岳陽樓記》:「銜遠山,~長江。」
3<動>忍受冤苦不發作。《促織》:「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亦不復以兒為念。」
4<動>吞併;兼併。《過秦論》:「~二周而忘諸侯。」
【吞聲】心中怨恨不敢作聲,也指無聲地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