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鐙
簡體:鐙
繁體:鐙
讀音:deng
拼音:deng
部首:
五行:金
身瘦多才,清雅榮貴,中年吉祥,晚年隆昌,環境良好。
鐙
古代盛熟食器皿 [cooker]
鐙,錠也。從金,登聲。--《說文》。按,即登也。古用瓦,後世范金為之,又制此字。」
執醴授之,執鐙。--《禮記·祭統》。注:「鐙,豆下跗也。」
馬鐙 [stirrup]
鐙,鞍鐙。--《廣韻》
古同「燈」 [lamp;light]
蘭膏明燭,華鐙錯些。--《楚辭·招魂》
鐙子
[stirrup] [口]︰掛在馬鞍兩側的鐵製腳踏
出了大門,跳上戰馬,鐙子一磕,飛奔而去
鐙 deng掛在鞍子兩旁供腳登的東西。多用銅鐵製成。
【鐙骨】中耳聽骨的一部分。形狀象馬鐙,外面跟砧(zhēn)骨相連,裡面的一端跟內耳相連。
────────────────—
鐙dēng 1.本作"登"。瓦豆。古代陶制的食器,形似高足盤,或有蓋。 2.指這種食器的基部。 3.膏鐙。也稱錠﹑釘﹑燭豆﹑燭盤。古代照明用具。青銅製,上有盤,中有柱,下有底。或有三足及柄。盤所以盛膏,或中有錐供插燭。 4.泛指燈﹔油燈。
鐙字編碼:
五筆98:QWGU 倉頡:XCNOT 四角號碼:82718 UniCode碼:U+956B 規範漢字編號:6252
鐙字出處:
[康熙字典]:頁1328第06
起名字典:
鐙
指古代盛熟食器皿,也指掛在鞍子兩旁供腳登的東西。(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440次)
康熙字典:
鐙
康熙筆畫:20畫
dēng
1古代盛放熟食的器具。《儀禮?公食大夫禮》:「實於~,宰右執~。」
2<名>通「燈」。油燈。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眾賓會廣座,明~糦炎光。」
deng
<名>馬鞭兩旁的腳踏(後起意義)。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詩:「龍駒雕~白玉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