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起了一個名字,首先應當是被人叫的,其次才是被書寫或者記錄的。名字的「名」從夕從口,意思是晚上兩人相見,天黑誰也看不見誰,只有互相通報姓名才能區分彼此。同樣在白天,在距離較遠、聲音嘈雜、人群熙攘等場合,也需要通過呼喊或通報名字來進行聯繫。因此在名宇通過聲音進行交流時,具有音節響亮、清脆悅耳等特點顯然是重要的。漢字字音是由聲母和韻母拼在一起發出的聲音。名字字音是否響亮、悅耳,起主要作用的是聲調。舊體詩詞之所以顯得抑揚頓挫,音韻有致,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聲調的和諧。漢字聲調有四聲,分作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我國的姓氏從聲調分,也就這四類。如陰平有孫 、江、安、高等,陽平有劉、王、楊、陳等,上聲有董、李、魯、伍等,去聲有謝、賀、鄧、趙等。因為姓氏聲調不同,就要注意名字的聲調的不同組合,使之具有錯落有致的效果,千萬不要太死板、僵硬。
相反,在名字中使用不同聲調的字,讓它們錯雜相間,就可以產生抑揚頓挫、悅耳動聽的藝術效果。像這種情況,有時在兩字名中表現得還不突出,如李益、王昂,無論怎麼叫還是顯得特別彆扭,但到三字名中,如果起名顏延年、孟子居、苟慶卿,讀起來就不那麼順口了。加上我國在長期的語言交往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心理定勢,語言中相近的兩個字可以用同一聲調,三個字時,就一定要在聲調上發生一些變化,只有這樣,才符合我國的語言習慣。
在起名時注意用字讀音聲調的同時,還要注意聲母和韻母的搭配。如果聲母、韻母搭配不當,讀起來就會讓人感到繞口。如我國漢代有個謀士叫儷食其(li yi ji音麗乙基)名字讀起來就很拗口。再如一位叫林英琴的女性,名中的「林」、「英」二字在讀音上十分接近,因此讀起來頗不順暢,遠不如起名「林月琴」爽快。又如顏一煙這個名字,名中的「顏」與「煙」讀音相同,僅是聲凋不同,儘管兩字之間有「一」隔開,讀起來仍有些不順口。
我們說起名時要注意聲母、韻母的配合,並不是說名字中有聲母相同或韻母相同的字就不是好名字。如果名字在聲、韻問題上處理得好,也並不是起不出好名字的。如黃華、馬國光、陳真、王連清等名字,有些是聲母相同,有些是韻母相同,但讀起來並不讓人有拗口之感,說明其處理好了聲與韻之間的關係。一般說來,起這類的名字往往需要有較深的文字修養,掌握高超的文字技巧。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起出的名字並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現在,一些人在起名時越來越喜歡起讀音相同或用字重疊的名字,諸如陳晨、韓寒、劉姍姍、李雙雙、宋淳等等,這些名字雖然讀來較為親切順口,卻有一種年齡段的限制把它們用在青少年身上較為合適,若用在七八十歲的老人身上,就有些不妥了。所以,我們在起名時,不僅要考慮到一時一地的特定因素,還要把許多其他方面的問題也都考慮進去,尤其是在漢字讀音上不要馬馬虎虎。
歸納應注意四點:
1、諧音:諧音有兩重意思,一是與本地方言的諧音,二是與普通話的諧音。如:張世光,就較好聽,但如果姓「杜」,就是「杜世光」與「都死光」諧音。當然,如能將此諧音巧用,則也能起到很好的積極作用,並且寓意深刻,發人深省,如:「文彥博」與「文淵博」諧意,有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之意。
2、音調:所謂音調就是指平仄,我國對聯、古詩詞的讀音就講究平仄。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同是平音不響亮,同是仄音太沉重。應平仄配合,讀起來才朗朗上口,好聽好記。
3、聲母的配合:應幾個不同的聲母組成字(詞)組,忌三個字同一聲母。如:江姓,如:「江海濤」,該名就較有特色,三個字均帶三點水,字義又為水,氣勢宏大,讀音為江的聲母J,海的聲母H,濤的聲母為T。但如果叫「江驕堅」,則三個聲母都是J,實在不好讀。
4、孩子起名要注意韻母的區別:姓名的韻母也應加以區別,否則不雅。如:王姓,如叫「王玉華」,則讀音較好;但如果叫「王商廣」,則韻母都是「ang」,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