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回歸到關於品牌的文字。品牌營銷一直在繼續著,文字太多不能全部搬上來,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已經省略了。
20世紀80年代被稱作是品牌時代。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品牌和品牌觀念得到了又一次大規模的發展,著名的《經濟學雜誌》(Economist)甚至認為1988年是品牌年。有趣的是這次品牌大潮,在強化品牌意識的同時,也改變了很多對品牌的傳統認識,品牌觀念以品牌基本理論和品牌運作理論為線索,在現實的運作中日趨豐富和多元化。企業界運用品牌不斷延伸自己的競爭版圖,營銷傳播領域尤其是在品牌操作領域,諸如精信廣告、奧美廣告等,也都大張旗鼓地自我標榜為品牌導師。如果說在奧格威以前品牌理論還著重於品牌標識和品牌形象的話,那麼在這之後品牌理論的發展,則進一步體現為由基本理論向運作理論的延伸,並逐步達到在實踐中使二者相互統一。
在諸多品牌專家中,對品牌理論做出突出貢獻的,是擔任先知品牌戰略咨詢公司副主席同時兼任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教授的大衛·艾克(DavidA.Aake)。大衛·艾克出版了三本暢銷全球的品牌著作:《品牌價值管理》(ManagingBrandEquity)、《建立強勢品牌》(BuidingStrongBrand)和《品牌領導》(BrandLeadership),這就是著名的「品牌創建和管理三部曲」。艾克在對在對品牌個性進行系統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品牌個性尺度理論、品牌個性要素理論以及品牌關係理論。在對品牌關係的論述中,他認為品牌形象不僅僅是產品或者服務形象本身,還包括了產品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形象,在此基礎上艾克建立了一個「品牌——顧客」的關係模型。此後在90年代又進一步過渡到品牌資產(品牌價值)以及品牌認同之上,提出了品牌價值和品牌資產以及品牌認同的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對品牌運作進行了系統論述。大衛·艾克的觀點在市場競爭現實中不斷地得到引證,今天在全球化的市場格局中,企業競爭的表現形式似乎就是品牌的競爭。
伴隨著全球一體化市場的到來,跨國經營和企業兼併成為一種潮流。在全球化營銷中品牌成為最為有效的手段,許多國際性公司憑藉著品牌優勢,有效地開發市場並創造出相應的市場領先地位,諸如寶潔、可口可樂、大眾汽車等等,從而使企業競爭上升到品牌競爭階段;而在企業重組合併購過程中,品牌資產也變成了其中最為關注的價值。雖然在通行的企業資產負債表中,品牌資產並沒有明確地體現出來,但是品牌本身的溢價卻在重組和併購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比如,軟件業巨頭微軟在2008年2月1日突然宣佈,以446億美元收購互聯網著名品牌雅虎的全部流通股,其開價相當於每股31美元,較前一天1月31日的雅虎股票-全球品牌網-收盤價19.18美元溢價達62%,雖然此後又再次加價仍然流產,但是從中依然可以看到品牌本身的溢價能力。20世紀後期以來,很多著名的評估機構都開始為品牌進行價值評估,各種品牌排行榜也紛紛出現,前期傳統產業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一直居於首位,最高估值時曾一度高達830多億美元。2008年有關排行榜顯示,新興行業後來居上Google的品牌估值為861億美元,通用電氣位居第二為708億美元,微軟第三為714億美元,而可口可樂落在第四為582億美元。品牌價值的突顯使得品牌理論不斷的豐富和深化,與此同時也導致了品牌思想在細化中走向多元化。
在大衛·艾克之後,隨著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興起,作為繼舒爾茨之後的又一個理論提升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湯姆·鄧肯博士在對整合營銷傳播的研究中,進一步發展了有關品牌關係的理論,並把提升品牌資產作為整合營銷傳播的終極價值,因此整合營銷傳播在很多時候也被稱之為整合品牌傳播。應該說整合營銷傳播是通過品牌信息傳播,強化品牌與顧客及相關利益者關係,並最終提升品牌價值的一種途徑,因此它所關注的重點是品牌接觸傳播和品牌關係方式。鄧肯認為傳播和溝通是改善品牌關係,最終提升品牌價值的關鍵所在,為此他提出一個相應的品牌資產方程式:
溝通——品牌關係——品牌支持度=品牌資產
在這個方程式中,溝通和傳播是建立品牌資產的前提,是品牌關係的駕馭者。他認為品牌並不是如很多公司所側重的那樣,只是通常意義上的包裝名稱和商標。這些公司忽略了一個真相:真正的品牌其實是存在於關係利益人的內心和想法之中。換言之,即公司擁有品牌名稱和商標所有權,但品牌的真正擁有者卻是關係利益人。而關係利益人心目中的品牌,由其本身整合諸多品牌訊息而成,因此凡是沒有主動進行品牌訊息整合的公司,無異於是將這個過程的決定權讓給了它的關係利益人。1鄧肯的品牌觀點強調了在品牌價值中,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乃是品牌關係,因此只有提升品牌關係才能進而提升品牌資產,由此可見整合營銷傳播或者是整合品牌傳播,在本質上不單純是品牌理論思想更是一項品牌運作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