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嬰兒起名方法,總結下來還是很多的,從古至今,人們常用的而又比較實用方法有如下一些:
典故起名法
典故起名法屬於文化層次較高的命名法,一般需要命名者熟知古代文獻,或者至少讀過一點古書,方能用典故來起名,在我國豐富的古典名著中,有許多寓意深刻的詞彙可供我們取名字時做以參考。
古人用典很有講究,大概有這麼幾類:
明用類: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其名取自《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暗用類:晉人潘岳字安仁,用《論語》「仁者樂山」意,但以岳代山,就不是直接引用了。
戰國時期孔子後裔名孔白,字子上,「上」與「尚」通,「尚白」者乃殷人習俗,而孔氏是殷商後裔,幫其名暗寓追懷故國的意思。
倒用類:明人易三接,字康侯;清人王子接,字晉三。都系用《周易·晉卦》「晉,康候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散用類:明人王恕,字宗貫,是用《論語》「吾道一以貫之」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時用典不直接引用,而稍用點化,更有意味,如著名學者錢大昕,字曉征,是以《禮記·文王世子》中「天子視學,大昕鼓征,所以警眾也」為藍本,但改「鼓」為「曉」,即照應了名中的「昕」字,又避免了過分板直。
用典須注意變化,不要用得太白了,成為他人談笑資料,例如乾隆年間,有姓「樓」名「更一」者,字「上層」,用唐詩「更上一層樓」名子,姓、名、字俱有其中;但太板直,便使人覺得平淡無味,弄巧成拙。
季節起名法
在給你的孩子起名時,可以根據出生的季節起名字,是記住生日的好方法,按季節起名字也是我國民間常用的一種起名字方法。如果起好了別有一番味道,富有詩意,下面是按春、夏、秋、冬四季排列下來的季度的不同叫法。
以春為例,好多人在給孩子起名字時願意選用此字為名,其中重要原因,在於「一年四季在於春」,「春天」總是給人生機盎然的景象,選用「春」字命名,往往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用「春」再加上其它的能夠連在一起的字組一個詞,作為名字。另一種是以間接地選用與「春天」有關的詞語為命名方案,三春、青楊、韶節、陽節、艷陽、青春等。
出生月份起名法
按照孩子出生的月份不同,父母也可給孩子命名,中國的每個月份可以說都有自己的稱呼,並且同一月份稱呼也不盡相同,只要善於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其中的不同含義。
如每年農曆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又稱為:孟春、首陽、新正、復正、三之日、元月、初月、孟陽、開發、早春、征陽等。
第二個月稱建卯,仲春、夾鍾、竹秋、仲陽、令月、花月、如月、杏月、大壯、同月等。
第三個月也稱建辰,季春、末春、暮春、鶯時、蠶月、辰月、桐月、櫻筍等。
第四個月份稱中呂,陰月、麥月、建已、孟夏、初夏、維夏、槐月、麥秋、乏月、梅月等。
第五個月稱午月,薄月、皋月、炎月、天中、建午、小刑、仲夏等。
第六個月稱暑月,旦也、末月、菏月、蓮月、焦月、秀月、伏月、季夏、征暑等。
第七個月稱初秋,上秋、首秋、蘭秋、建申、蘭月、霜月、新秋、杏月、瓜時、巧月等。
第八個月稱桂月,壯月、仲秋、南呂、建西、仲商、中秋、正秋、竹小春等。
第九個月稱菊月,玄月、成月、朽月、青女月、建成、季秋、無射、涼秋、正秋等。
第十個月稱坤月,玄月,陽月、正陽、建玄、孟冬、應鍾、上冬等。
第十一月稱子月,龍潛月、暢月、復月、建子、黃鐘、一之日等。
第十二月稱末冬,殘冬、暮冬、建丑、季冬、大呂、臘月、臨月、冰月、嚴月等。
美善起名法
自古以來,長輩們都希望給孩子起個美好的名字,寄托他們良好的祝願,雖然理想與現實往往有差距,但有個好名字畢竟能給人一個良好的印象,所以有美善含義的名字屢見不鮮,經久不衰。
中國的漢語言文化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在浩瀚的詞海中,可以說每一個字都有其所指,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可以有選擇地選一些含意美好的詞命名。
暗寓起名法
如今起名俗氣的原因之一,是太露、太顯,諸如「張偉」、「王剛」、「鳳英」、「淑琴」等這些最常見的名字,往往是一覽無餘,缺乏使人回味的餘地。如有可能,讀者不妨用暗寓命名法,當然這需要點文字功夫。
鄭思肖,宋末元初詩人、畫家。宋亡後,他隱居在江蘇蘇州,詩作悲憤蒼涼,抒發思念故國之情。畫梅一畫根,借題詩發出「寧可枝頭抱香死,未曾吹落北風中」的悲壯呼聲。他名「思肖」,就是思趙(趙宋王朝);他號「所南」,因南宋王朝地處江南;而且坐臥必向南方,表示不忘宋室,他的居室名叫「本穴世界」,把「本穴」一字拆開重新組合,就是「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