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個民族在小孩初生時大多都有取乳名的風俗,但是專門舉行禮儀的並不多見。而我國的哈尼族的某些支系卻有著在給嬰兒取名時舉行一套奇妙的禮儀的風俗。
居住在雲南省紅河一帶的哈尼族支系葉東人,無論男女,凡是五六歲出工的兒童或嬰兒一般都有幾個乳名,少則二三個,多的甚至有七八個不等,而且隨時都可以更換。但不論怎 樣,決不能與同宗現時活人、已故的甚至幾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這裡的人一般到 七八歲之後才將真名固定下來,直到老也不再更換。至於換名的原因,據說是嬰兒不健康、好哭等,使其得病,所以必須更換新名。葉東人的名字 一般都具有象徵美好事物、或隆生日子(十二屬相)、地點的紀念、或父子連名等幾種含義。
葉東人在嬰兒隆生後,老年人即將嬰兒抱去並對之祝福一番,同時裹上細軟的抱裳,口中念誦出許多有趣而吉利的誦詞,然後在嬰兒腦門心上輕輕的一劃或一點,並同時說出嬰兒的乳名。在為嬰兒取乳名時,產婦或婆婆要在門前日長一線院裡燒起一堆大火,將胎衣投入火中燒燬,然後將胎衣灰盛入一個竹筒中妥善地收存起來。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便要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或乳名宣佈儀式。這一天早晨,嬰兒的父母蒸出數甑香噴噴的糯米飯,殺幾隻老母雞,舂出一些煮熟的老鼠豆,然後在屋前院壩裡擺出數張篾桌,將糯米飯捏成無數大如拳手的圓團團,貼上少許舂爛的老鼠豆,老鼠豆上面再貼上一小條雞翅膀肉,放在篾桌上,並堆成塔形,然後請村裡人來取吃。這時,全村各戶派人用一個雞蛋便可換回與家裡人數相等的糯米飯團。前來祝賀的人隨即開始做一些象徵性的勞動。如果嬰兒是男性,這時就得從村裡邀請一名童男,提上一竹筒糯米飯做「晌午」,穿著勞動服,扛起小鋤頭,在門外當著母子的面挖幾鋤地,表示嬰兒長大後能 耕田種地,勤勞儉樸。如果嬰兒是女嬰,則請一名童女,提上一小竹筒糯米飯?「晌午」,肩挎蓑衣背架,手執小砍刀,在母女面前砍柴三下,表示女孩子長大後會砍柴、燒火做飯。待一切繁瑣的禮儀結束以後,主人便擺出豐盛的酒肉,請村裡的長輩男子宴餐。
當酒席進行到一定時間時,與主人同宗的輩份最高的男性老人,將嚼碎了的一小口雞肉用食指餵入嬰兒口中,並聲請並茂地含誦著娓娓動聽的祝詞:
小寶寶快快長大,
明亮的太陽在你的頭上照耀,
溫暖的微風吹拂著你的頭髮,
小寶寶長大了,
一天能挖三畝地,
過河河水會繞道!
念完祝詞後,男孩便取下父子連名的名字,即父親名字的最尾一個音,用做兒子名字的首音,代代相傳,以便沿襲父權世系。葉東人女性命名極少有父女連名,據說這是因為女子長大後終究要嫁到別人家去,無權充當父系繼承人。即使偶爾有父女連名的,當女子出嫁後,在夫家父系家庭中,其原先的父女連名的意義就全部失去作用。此外,葉東人女子從來不使用姓氏而只有名。這種命名制度,反映了男女在葉東人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享有不平等的地位,這也是葉東人嚴格的父權家長制在命名制度上的直接反映。
除哈尼族外,彝族人在給小孩取乳名時也舉行一種獨特的禮儀。在四川的大小涼山彝族地區,彝族人在嬰兒出生後5天(也有的為7天或9天),由產婦懷抱嬰兒出大門,請巫師宰殺羊或雞、唸經、趕鬼、驅邪,然後大擺酒席,以羊或雞肉宴請親朋好友。席間,巫師洗淨雙手,然後手持法刀,為嬰兒剪去後腦胎發,並為其取乳名。在取名前,巫師得先看嬰兒及其母親的命相,如果嬰兒命宮不佳,則向牲畜敬酒肉並起諸如「牛兒子」、「青馬兒」、「小狗兒」、「豬女」等名字;如果生母命宮不佳,為預防嬰兒夭折,乃用「畢母子」、「叫化子」、「小偷兒」等名字,或者用漢族軍官的職銜,如「司令」、「軍門」等名字。
瑤族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她的命名禮別有一番風采。居住在山區的瑤家人,對家屬中所有成員的命名都十分重視,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降臨人世三天時都要舉行「添人口」的儀式。如果是男孩,這個儀式就叫做「添星(音譯)」,如果是女孩則叫「添丁(音譯)」。在小孩出世後滿三天時,其父母或是婆婆奶奶等年長女年,摘來柑樹葉等幾種植物的葉子,洗淨後放入水中煮沸,再加入冷水降溫,然後給小孩淨身,以避邪趨利。淨身之後,主人家得宰一隻大公雞,請一個師人(即神漢、巫婆)來唸經做法,以請祖上家仙降臨,讓諸仙知道,從這天開始,家裡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懇求大家給予關心和保佑,把其撫養成人,但其避免各種災難。師人唸經做法完了之後,隨即給小孩命名。命名時可以按出生的先後次序來命名,也可按出生的季節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