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輩分寓意大
據介紹,中國古人起名除姓名外常有字、號等,後演變為以「姓+族輩+名」為主的家族式起名方式。輩分,作為族譜上的約定俗成,有史以來不可輕改,其除了規定家族縱向的血緣關係外,還寓意名望、寄托理想。如《紅樓夢》賈家按名的偏旁部首定輩,多數家族則在姓和名中間加第三個字為輩分,如孔姓有「祥」「令」輩分、張姓有「作」「學」輩分。照這樣的傳統,很多孩子尚未出生,其姓名中至少有兩個字就早已被家族長輩們規定好了。「從積極意義上看,這有利於一個家族血緣宗親的凝聚以及文化上的傳承!」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安徽民俗學會理事牛耘先生如此看待傳統起名法的積極一面。
按家族輩分取名不到10%
但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如「建國」、「建設」等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現,中國人開始一改傳統家族輩分式起名法,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代新人開始選擇簡單而意深的兩字姓名,如韓雨、呂天等,90年代至今,姓名越發彰顯個性,不少家庭在給孩子取名時,還動用了父母雙方的姓氏,有的則融入更多現代元素,甚至略顯西化,如取雙姓+貝克漢姆的,還有叫楊二車娜姆的(我國最長姓名可取6字)。這導致的結果是,按家族輩分起名法越來越少有人採用,牛耘介紹,調查顯示:在每百萬嬰兒中,沿用家族輩分起名的已不到10%。
取名字還是要有點中國特色
簡化了傳統縟節,起名更加自主,減輕了社會重名壓力。資料顯示:我國現有1601個姓氏,如採用父母雙姓,會增加到128萬個雙姓。但另一方面,新式起名法卻使不少現代家庭存在失「根」危險,一項城區千人調查顯示:50%的20歲左右年輕人不知道有輩分起名傳統;80%的該年齡段人不知道自己輩分。有的社會學家則擔心:原本姓氏輩分在一起可區分血緣,一旦不按輩分,自由改變後給認親帶來不便,甚至可能導致近親通婚。「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以及東西方文化日益互滲,姓名多樣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然而,我還是希望家長們在給孩子們起名時盡量不要全盤西化,畢竟,中國人起名最好還是要有我們中國人的特色!」牛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