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芬蘭人的姓氏,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芬蘭人原本沒有固定姓氏,兒子與父親的姓完全不一樣,家族的姓一代一個變化,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近百年前。
以這個姓氏為例。約在1200年至1800年間,芬蘭還在瑞典統治之下,瑞典國王將幾名男子派到芬蘭去管理那裡的大片森林,這些人分得了不同的森林,卻被賜予同一個姓。由於森林是根據管林人的姓氏而命名,而管林人每年又要向瑞典政府報告森林情況,同樣名字的報告極易混淆。
於是,他們就給加上前綴或後綴以示區別。森林因此有了不同的名字,但又都離不開。這些管林人後來與當地芬蘭人結婚,他們的子孫又結婚、生子,一個家族的人不停地增加或改變名字的前後綴。於是,人一代有一代不同的姓氏。
不僅人如此,早先的芬蘭人都沒有固定姓氏。進入20世紀後,這一傳統才逐漸改變。1929年,芬蘭頒布一項法律,要求人們使用永久姓氏。在此之前,芬蘭人主要有兩個姓氏習俗:一是源於父名的姓氏,另一個是源於農場或房產的名稱。
在芬蘭,源於父名的姓氏非常普遍。父親的名字加上芬蘭語作後綴,就變成了兒子的姓,女兒的姓則加上做後綴。比如說,名叫馬特的人生了個兒子,取名埃裡克,那這個孩子的全名意思就是。埃裡克長大後也生了兒子,起名叫,孩子的全名便成為。這樣一代一個樣地傳下來,一直在變化。可以想像,芬蘭人查考族譜時有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