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7日,坎布裡奇,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新一屆的畢業典禮上被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並獲得了掌聲的歡迎。蓋茨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兩年後輟學並與兒時好友保羅·艾倫創立微軟公司。(6月8日搜狐網)
比爾·蓋茨接受了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讓不少網友發出「蓋茨也不能免俗」的感言。在我看來,我們暫且無須討論比爾·蓋茨是如何看待這個榮譽博士頭銜,但應該讀懂哈佛給蓋茨授予榮譽法學博士的深意。
「比爾·蓋茨是哈佛的退學生」,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兒。蓋茨的成功無形中給了哈佛大學以巨大的壓力。而如今,比爾·蓋茨接受了哈佛的榮譽法學博士,可以說為哈佛大學正了名,說明蓋茨曾經的輟學並不是對哈佛的貶低。此為深意之一。
其次,我們應該懂得大學拉攏名人以提高學校的影響力是無可厚非的。美國一些學校十分重視藍球、橄欖球、棒球等運動。如此一來,可以說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但其主要用意還是在於想借運動比賽來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而拉攏名人,無疑也是提升學校影響力的一個有效方法。反觀我們的一些大學,大多缺乏這種提升自己社會影響力的理念。雖然也有少數學校嘗試著走這條路,卻遭到了社會的非議。譬如上海交大接收丁俊暉就讀,就聽到了不少反對的聲音。在我看來,丁俊暉的知識水平也許難以達到相關專業的要求,但讓人感到可貴的是,他對知識短缺並不麻木,而是想以積極態度去補救,完全應該讚賞。而上海交大也可以借助於丁俊暉來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當然,這並不是說提升學校影響力的惟一方法就是拉攏名人,辦學的關鍵還在於學校建設自身。
再者,我國當前有不少大學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而從國外一些著名學校的發展經驗來看,國家投入是一個方面,校友們無私的捐助也是解決學校困境的一個重要途徑。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一些社會名人,他們掌握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財富,而且他們也有不少人有從事慈善的意願。學校何不借此道來個情感攻勢呢?
記得哈佛大學成立之初並不是取名哈佛大學。1637年冬,一位名叫約翰·哈佛的英國劍橋大學的畢業生移民到了新大陸。不幸的是,他因患肺病死在查理斯鎮。去世前,他立遺囑將自己一半的財產約780英鎊和400本圖書捐贈給對岸那所新成立的學校。這是該學院成立以來所接受的最大一筆捐款,為表示感謝,校方決定將這所尚未正式命名的學院命名為哈佛學院。哈佛並沒有因為是用約翰·哈佛這樣的小人物名字命名而有絲毫損失。這是不是能給我們的大學一些啟示呢?我們的大學是不是也該有新的經營理念呢?當然,榮譽博士並不是看誰的錢多或錢少,還需要看當事人對社會是否有著重大的積極意義。這就需要大學好好思量、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