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名,無論是中外、老幼,普通人還是名人,名字不僅僅是簡單地標誌一個人的「符號」,它還寓含著抱負和志向,新中國1955年授銜產生的十位元帥,除聶榮臻外都有過改名經歷。
朱德原叫「狗娃子」
朱德誕生時,母親為圖個好撫養,給他取乳名叫「狗兒」。偶爾,朱家也按川北習俗,稱呼他為「狗娃子」。到了4歲,父親按照朱家的祖傳字輩,給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給他改名「朱玉階」,希望他往後用功讀書,要像玉石那樣潔白做人,立志沿著玉石砌成的階梯,步步登高。
1909年初春,朱玉階投考雲南陸軍講武堂,因講武堂是滇人所辦,只收雲南省人。朱玉階來到報名處,查閱了登記簿,發現蒙自縣還沒人報考,他求學心切,於是假稱是雲南臨安府蒙自縣人,並改名為「朱德」。朱德考入講武堂不久,冒籍報考的事終於被教官們察覺,有幾個雲南籍的教官立刻把這件事向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報告。李根源召見朱德後,見他是可塑之材,打消了開除他的念頭,並鼓勵朱德努力學習。
彭德懷原名被批野心大
彭德懷,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華。得華兄弟三人,他是長子,二弟叫彭金華,三弟叫彭榮華。彭得華應好友黃公略之邀到長沙投考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考取後他回家告訴大家,已改名叫彭德懷了。晚上,他對妻子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改名叫彭德懷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我不想陞官發財,置田買地,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多為人民辦好事的人,所以我改名為彭德懷。以後你就叫我『德懷』好了。」至此,彭得華改名為彭德懷。
林彪原叫林育蓉
林彪,原名林育蓉。1925年,林育蓉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報考黃埔軍校。到廣州後,林育蓉沒有先去報考,而是走向了楊家祠堂中共廣東區委機關,想先和黨組織取得聯繫。路上他一直想著改名字的事情。他很清楚,進入了黃埔軍校,就是他新的人生的開始。在新的人生中,在崇尚奮勇、拚搏、頑強、獻身的軍校中,他的名字「林育蓉」(有時也寫作毓蓉、育容)太不適合,太女性化。沒見過他的人,看到名字還以為他是一個女孩子呢。
其實,林育蓉剛進入武漢共進中學就已考慮改名,他為自己起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彪」字。但其父親認為「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敗之意,用在名字中不好。當林育蓉大步跨進楊家祠堂大門之後,最終,在門房遞上的會客單上,還是寫下了「林彪」這個名字。「林彪」這個名字的第一次正式出現,就是在這張會客單上。後來,林彪如願以償,成功地考入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中的一員。
劉伯承:昭昭之明
劉伯承誕生這一年的秋末冬初,劉伯承的祖父劉正富和祖母楊氏在7天內先後離開人世,劉伯承正是在舉家服喪的淚水中呱呱墜地的。家裡給他取乳名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喪戴孝。
不管劉伯承怎樣生不逢時,卻是他父親劉文炳盼望已久的第一個兒子。劉文炳是個受過十年寒窗苦,又棄文務農的失意秀才,滿腹學問,但做不了官,成為浦裡河畔有名的「泥腳文人」。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舊習俗中,這終究算是一種安慰。看到兒子著實惹人喜愛,劉文炳不禁想起《荀子·勸學》篇中的章句:「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就給劉伯承起名劉明昭。劉氏家族的譜序是「國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正符合「明」字輩的起名要求,這是劉伯承最早的名字,父親後來又為他取字「伯承」,伯,即長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業之意。
賀龍原名「長長」
賀龍,小名叫「長長」。賀龍5歲入學時又取名「平軒」。11歲時,因家境貧窮,父母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興家業。
18歲時,賀龍參加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後,又取名雲卿。這個名字來源於《尚書大傳》中的《卿雲歌》。相傳,上古舜帝傳位給治水的禹時和臣民一起唱歌,歌詞為:「卿雲爛兮。明明天上。爛然星陳……」
按賀氏族譜,賀龍為「文」字輩,本名為「賀文常」。後來,他的父輩們認為「文常」、「雲卿」這兩個名字,表達不了他們所寄托的期望,議論重新起個響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賀士奎是個教書先生,說:「雲卿、文常(長),取其中雲長二字演義下去,雲中之長者,當然是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者飛躍宇宙之間,降者潛伏波濤之內。龍能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我看就以『龍』字為主,再加一個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麼字呢?他們始終沒議出個結果來。在一旁的賀文常說:「我看就用一個『龍』字吧,又好說,又好記!」從此他就改名為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