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地
簡體:
繁體:地
讀音:dā
拼音:da
部首:土
五行:火
地字編碼:
五筆98:FBN 倉頡:GPD 四角號碼:44112 UniCode碼:U+5730 規範漢字編號:0366
地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8973,第13卷下,土部第2字 [康熙字典]:頁224第06
起名字典:
地
作名詞時表示大地,土地,地方等。作助詞,多用在狀語和中心詞之間。(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4730次)
康熙字典:
地
康熙筆畫:6畫
di
1<名>大地;地面。《赤壁賦》:「寄蜉蝣於天~,渺滄海之一粟。」
2<名>土地;田地。《捕蛇者說》:「殫其~之出,竭其廬之人。」
3<名>領土;地域。《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方千里,百二十城。」
4<名>處所;地方。《琵琶行》:「潯陽~僻無音樂。」王羲之《蘭亭集序》:「此~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5<名>處境;境地。《史記?李斯列傳》:「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
6<名>路程。《紅樓夢》:「那轎夫抬進去。走了一射之~。」(一射之地:即一箭之地,約一百五十步。)
7<名>底子。《林黛玉進賈府》:「抬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大匾。」
8<助>表示前面的詞或短語狀語。杜甫《陪柏中丞觀宴將士》:「幾時束翠節,特~引紅妝。」馮夢龍《灌園叟晚逢仙女》:「忽~起一陣大風。」
【地鏡】⒈地面的積水。⒉傳說中的寶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