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雕
簡體:雕
繁體:雕
讀音:diāo
拼音:diao
部首:隹
五行:金
智勇双全,清雅多才,中年平凡,晚年隆昌,劳神之字。
雕
(形声。从隹,周声。从“隹”,表示与鸟类有关。本义:大型猛禽。日间活动的大猛禽(鹰科)力大身大,形态优美,视力敏锐,飞行力强。也叫“鹫”)
同本义 [eagle]
流之为雕。--《书·太古誓》
是必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其状如雕而有角。--《山海经·南山经》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王维《观猎》
又如:雕悍(凶悍如雕);雕鸷(凶猛如雕);雕鹗(雕和鹗。均为善飞的鸷鸟。比喻人雄放劲健的才力);金雕;海雕;坐山雕
同“碉”。碉堡 [blockhouse]
依山居止,累石为室。--《后汉书》。唐·李贤注:“今彼土夷人呼为
雕 diāo
1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花、浮~。
2用彩画装饰:~弓、~栏。
3猛兽。嘴呈钩形,视力很强,能自高空急遽(ju)下降叼取山羊、野兔等。又称鹫(jiu)。
【雕版印刷术】将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技术。中国最早发明。前身为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5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的方法。隋唐时盛行,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雕虫小技】微不足道的小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雕梁画栋】有彩绘装饰的华丽的楼台亭阁。
【雕漆】〈美〉将调好的漆料涂在铜胎或木胎上,一般涂八九十层。漆干透后进行浮雕,然后再烘干,磨光。相传始于唐代。因以朱红色为主,又名剔红。
【雕砌】过分修饰堆砌(文字)。
【雕塑】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使用的材料有粘土、金属、石、木等,以此制作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
【雕琢】
1雕刻(玉石)。
2比喻过分地修饰(文字)。
雕字編碼:
五筆98:MFKY 倉頡:BROG 四角號碼:70215 UniCode碼:U+96D5 規範漢字編號:3365
雕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2284,第04捲上,隹部第17字 [康熙字典]:頁1367第58
起名字典:
雕
雕指日間活動的大猛禽(鷹科),力大身大,形態優美,視力敏銳,飛行力強。雕字也有雕刻之意,指在竹木、玉石、金屬等上面刻畫。(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130次)
康熙字典:
雕
康熙筆畫:16畫
diāo
1<名>一種猛禽,似鷹而大,黑褐色。《史記?李將軍列傳》:「是必射~者也。」《觀獵》:「回看射~處,千里暮雲平。」
2<動>通「彫」。刻鏤。《核舟記》:「啟窗而觀,~欄相望焉。」
3<動>彩畫;裝飾。《柳毅傳》:「~琉璃於翠楣,飾琥珀於虹棟。」
4<動>通「凋」。損傷;衰敗。《採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
【辨】雕,琱,鵰,彫,凋。「雕」與「鵰」在兇猛的鳥的意義上,「琱」、「彫」與「彫」在雕刻和畫意義上,「凋」與「彫」在草木衰落的意義上,分別是同義詞。但「鵰」、「琱」、「凋」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