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愧
簡體:愧
繁體:愧
讀音:kui
拼音:kui
部首:
五行:木
愧〈動〉
(形聲。從心,鬼聲。本義:慚愧)
同本義。同「媿」 [ashamed]
小則如愧。--《禮記·儒行》
尚不愧於屋漏。--《詩·大雅·抑》
不愧於人。--《詩·小雅·何人斯》
雖顏慚未知心愧。--《魏書·列女傳》
縱上不殺我,我不愧於心乎?--《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諶雖暴抗,然聞言則大愧流汗。--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能不愧老人之言否。--清·周容《芋老人傳》
下恐愧吾師矣。--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茲游快且愧矣。--《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兼愧貴家子。--《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愧心(
愧(媿)kui羞慚,心裡覺得對不起:~對。羞~。慚~。問心無~。聞言則大~。
愧字編碼:
五筆98:NRQC 倉頡:PHI 四角號碼:96013 UniCode碼:U+6127 規範漢字編號:2776
愧字出處:
[康熙字典]:頁396第08
起名字典:
愧
羞慚,心裡覺得對不起。(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340次)
康熙字典:
愧
康熙筆畫:14畫
kui
1<動>羞愧;感到慚愧。《孔雀東南飛》:「本自無教訓,兼~貴家子。」
2<動>愧對;對不起。《左忠毅公逸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吾師也。」
【愧惕】因有愧而提心吊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