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瞽
簡體:瞽
繁體:瞽
讀音:gǔ
拼音:gu
部首:目
五行:木
身弱多病,刑偶傷子,中年多災,晚年吉祥勞神。
瞽
(形聲。從目,鼓聲。本義:瞎眼)
同本義(雖瞎但有眼珠) [blind]
瞽,目但有朕也。--《說文》
瞽子。--《書·堯典》。傳:「無目曰瞽。」
瞽者仰視而不見星。--《荀子·解蔽》
將衒外以惑愚瞽也。--明·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瞽目(眼睛瞎;盲人);瞽者(眼睛失明的人);瞽曠(指師曠);瞽目先生(說書盲人)
沒有識別力 [stupid]
未見顏色而言,謖之瞽。--《論語·季氏》
是猶蟪蛄不識春秋,朝菌不知晦朔遽以不變名之,真瞽說也。--[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又如:瞽說(瞎說);瞽言
瞽〈名〉
古代樂師。古代以目盲者為樂
瞽gǔ眼瞎:~者。~叟。
瞽字編碼:
五筆98:FKUH 倉頡:GEBU 四角號碼:44604 UniCode碼:U+77BD 規範漢字編號:6314
瞽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2188,第04捲上,目部第103字 [康熙字典]:頁819第03
起名字典:
瞽
本意指瞎眼,也有古代樂師之義。(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0次)
康熙字典:
瞽
康熙筆畫:18畫
gǔ
1<形>瞎眼。《柳毅傳》:「老父之罪,不能鑒聽,坐貽聾~。」
2<名>古代以瞽者為樂官,故為樂官的代稱。《邵公諫厲王弭謗》:「~獻曲,史獻書。」
3<形>比喻人沒有能力。《勸學》:「不觀氣色而,謂之~。」
【瞽說】不合事理的言論;瞎說。
【瞽言】無見識的話,多用作謙辭。
【瞽議】妄議;無見識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