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癰
簡體:癰
繁體:癰
讀音:yōng
拼音:yong
部首:
五行:木
癰
(形聲。從,雍聲。本義:中醫指惡性膿瘡)
同本義 [carbuncle]
佗以為腸癰。--《後漢書·華佗傳》
又如:癰腫(癰疽);癰瘡(很大的毒瘡);癰囊(癰腫)
鼻疾,不知香臭 [nasal disease]
鼻不知香臭曰癰。--漢·王充《論衡·別通》
喻禍患 [disaster]。如:癰疽(比喻禍患;毛病)
癰(癰)yōng多個相鄰的毛囊及所屬的皮脂腺或汗腺之急性化膿性炎,也可由多個癤融合而成。致病菌為金色葡萄球菌。中醫又稱為"疽"。常發生在頸部或背部,頸癰俗稱"對口瘡"。背癰俗稱"搭背"。
癰字編碼:
五筆98:UEK 倉頡:KBQ 四角號碼:00127 UniCode碼:U+75C8 規範漢字編號:4619
癰字出處:
[康熙字典]:頁772第11
起名字典:
癰
中醫指惡性膿瘡。(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20次)
康熙字典:
癰
康熙筆畫:10畫
yōng
<名>一種毒瘡。《後漢書?華佗傳》:「佗以為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