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晡
簡體:晡
繁體:晡
讀音:bū
拼音:bu
部首:日
五行:火
晡
(形聲。從日,甫聲。本義:申時(等於現在下午三時至五時))
申時,即午後三時至五時 [p.m.3-5]
晡時,門壞。元濟於城上請罪,進城梯而下之。--《資治通鑒·唐紀》
賀發,晡時至定陶。--漢·班固《漢書》
傍晚 [evening]。如:脯食(晚餐)
晡bū 1.申時,即十五時至十七時。 2.傍晚;夜。 3.指太陽西移至晡時的視覺位置。
晡字編碼:
五筆98:JSY 倉頡:AIJB 四角號碼:63027 UniCode碼:U+6661 規範漢字編號:4813
晡字出處:
[康熙字典]:頁496第02
起名字典:
晡
申時,即午後三點至五點。(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50次)
康熙字典:
晡
康熙筆畫:11畫
bū
1<名>申時,相當於下午三至五點鐘。《李愬雪夜)蔡州》:「~時,門壞。」
2<動>日落。《三元裡抗英》:「亦半時許方~也。」
【晡食】吃第二頓飯,相當於今之晚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吾未~,請假設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