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忝
簡體:忝
繁體:忝
讀音:tiǎn
拼音:tian
部首:小
五行:火
忝〈動〉
(形聲。從心,天聲。本義:羞辱,愧對;辱)
同本義 [disgrace]
忝,辱也。--《說文》
無忝祖考。--《書·君牙》
辟不辟,忝厥祖。--《書·太甲上》。傳:「忝,辱也。」
無忝爾所生。--《詩·小雅·小宛》
二十忝科名。--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有忝(有愧於;有辱)
榮幸[做] [have the honor to be]--用作謙詞。
如:忝列門牆;忝在知交
同「腆」。挺起;凸出 [throw forward]
假僧接刀在手,解開衣服,忝起胸膛,將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忽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西遊記》
忝 〈副〉
表示愧於進行某事 [unworthy
忝tiǎn辱。〈引〉愧:~承。~在至交。~列門牆。
忝字編碼:
五筆98:GDNU 倉頡:HKP 四角號碼:10338 UniCode碼:U+5FDD 規範漢字編號:3834
忝字出處:
[康熙字典]:頁377第08
起名字典:
忝
謙詞,表示愧對。能夠體現一個人謙虛的美德。(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30次)
康熙字典:
忝
康熙筆畫:8畫
tiǎn
<動>辱。《漢書?敘傳下》:「陵不引決,~世滅姓。」《訓儉示康》:「二十~列科名。」 成語有「忝列門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