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作為一種代號,最早是用來呼喊的。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名字只以口頭語言的形式存在,因而音韻就極其重要。就字形來說,「名」這個字是用古代六種造字法之一的「會意」合成的,可以分解還原為「口」和「夕」,它的意思是:晚上(夕)看不見你,你看不見我,碰頭時要用嘴巴(口)說出自己的名字來,相互才能知道對方是誰。這就要求名字的音節首先要響亮明白。除了這個基本要求之外,名字的聲韻還應該富有音樂美,叫起來悅耳動聽。
名字的聲韻首先要響亮、清晰。響亮、清晰是指要能讓人聽得清楚明白,是對名字聲韻的最起碼要求。否則,名字的交往功能就不能實現或不能很好地實現。因此,取名的時候,就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聲韻啞仄的字眼,搭配上也要避免造成這種效果。
名字的聲韻是否清晰、響亮,不僅關係到人際交往,而且往往給人一種暗示,影響聽者的心理。試想,一個聲韻啞仄的名字和一個聲韻響亮的名字給人的感覺如何呢?情形往往是這樣的:讀來啞仄、聽來模糊的名字,會使人聯想到名字的主人同樣消沉、頹唐;無精打采,疲沓困頓,甚至讓人聯想到他身體瘦弱、個頭矮小……相反,一個讀來響亮、聽來清晰的名字,會使人聯想到名主目光炯炯有神,舉止自信有力。性格剛毅,胸襟開闊,無論魁梧高大還是短小精悍,都是渾身充滿朝氣。已故毛澤東主席的名字,最後一個字落在「東」上,聲韻極其開闊,有力;陰平聲調又使韻律平穩、悠長,富有很強的穿透力。使人聯想到他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以及偉人的性格、風采。有這麼兩個名字:楊天麗和張湘江。你讀了以後,一定會覺得前一個順口,而後一個拗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張湘江」這個名字,三個字的聲調都一樣,韻母也相同或相近,所以讀起來既單調又拗口。看來,要讓你取的名字叫起來琅琅上口,還得注意點語音學的問題。
我國歷來有聲韻之學,不僅寫詩要講究聲韻,而且散文、對聯等等,都要講點抑揚頓挫,姓名自然也不例外。那麼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聲調。一個名字叫起來是否順口,聲調的搭配是最重要的。一般來說,姓名的幾個字最好不取同聲調的。有人從北京地區抽取了988個人名,並對這些姓名的聲調搭配情況作了一個統計。(為了便於說明問題,所選名字的格式均為「單姓+雙名」)。根據用字的聲調情況,把這些名字分成四類:第一類,三字同調,即「平調型」的,讀起來感覺費力而單調;第二類是相鄰兩字同調(或前兩字,或後兩字),即部分抑揚型的,讀起來感覺較好;第三類是一、二字同調;第四類是三字異調,而三、四兩類都屬於抑揚型。第三類雖然是兩字同調,但不相鄰,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兩個變化,效果和第四類相同。抑揚型的名字聽起來起伏跌宕,讀著也順口。四類名字的統計結果如下:
┌─────────────────────────────┐
│ 類型 │ 三字同調│相鄰兩字同調│ 一、三字同調 三字異調│
├─────────────────────────────┤
│ 數量 │ 51 265 246 426 │
├─────────────────────────────┤
│ 百分比│ 5.2% 26.8% 68% │
└─────────────────────────────┘
由上表看出,三、四類即抑揚型的名字佔了大多數,再加上第二類部分抑揚型,這三類名字就佔了絕對優勢,三字同調的名字只是極少數。這說明人們在取名時,遵從了聲調變化的規律。
我們既然知道了姓名的聲調規律,就可以在取名時有意避免三字同調,而安排聲調不同的字。這裡還應注意一點:如果你的姓是個複姓,而且複姓的兩個字是同調的,比如東方、司空、淳於,那麼你在給你的孩子取名時,若取單名,這一個單名用字就不要和姓氏字同調;若取雙名,則雙名的第一個字不要和姓氏字同調,像「東方聞櫻」、「司空圖」、「淳於髡」這樣的名字,在聲調搭配上都是較好的。
2.注意聲母和韻母的配合。幾個聲母發音部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讀起來就有些費力;如果同時韻母也相同,費力就更大。「繞口令」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編出來的。我們起名字,自然要力求好讀,避免拗口,這就要注意不使所起的名字的幾個字出現上述情況。下面,我們把應避免同時出現的聲母列成表格,供大家參
聲母分組
bpm
dt
n1
gkh
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