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起名法
在給你的孩子起名時,可以根據出生的季節起名字,是記住生日的好方法,按季節起名字也是我國民間常用的一種起名字方法。如果起好了別有一番味道,富有詩意,下面是按春、夏、秋、冬四季排列下來的季度的不同叫法。
以春為例,好多人在給孩子起名字時願意選用此字為名,其中重要原因,在於「一年四季在於春」,「春天」總是給人生機盎然的景象,選用「春」字命名,往往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用「春」再加上其它的能夠連在一起的字組一個詞,作為名字。另一種是以間接地選用與「春天」有關的詞語為命名方案,三春、青楊、韶節、陽節、艷陽、青春等。
出生月份起名法
按照孩子出生的月份不同,父母也可給孩子命名,中國的每個月份可以說都有自己的稱呼,並且同一月份稱呼也不盡相同,只要善於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其中的不同含義。
董易林老師分析如每年農曆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又稱為:孟春、首陽、新正、復正、三之日、元月、初月、孟陽、開發、早春、征陽等。
第二個月稱建卯,仲春、夾鍾、竹秋、仲陽、令月、花月、如月、杏月、大壯、同月等。
第三個月也稱建辰,季春、末春、暮春、鶯時、蠶月、辰月、桐月、櫻筍等。
第四個月份稱中呂,陰月、麥月、建已、孟夏、初夏、維夏、槐月、麥秋、乏月、梅月等。
第五個月稱午月,薄月、皋月、炎月、天中、建午、小刑、仲夏等。
第六個月稱暑月,旦也、末月、菏月、蓮月、焦月、秀月、伏月、季夏、征暑等。
第七個月稱初秋,上秋、首秋、蘭秋、建申、蘭月、霜月、新秋、杏月、瓜時、巧月等。
第八個月稱桂月,壯月、仲秋、南呂、建西、仲商、中秋、正秋、竹小春等。
第九個月稱菊月,玄月、成月、朽月、青女月、建成、季秋、無射、涼秋、正秋等。
第十個月稱坤月,玄月,陽月、正陽、建玄、孟冬、應鍾、上冬等。
第十一月稱子月,龍潛月、暢月、復月、建子、黃鐘、一之日等。
第十二月稱末冬,殘冬、暮冬、建丑、季冬、大呂、臘月、臨月、冰月、嚴月等。
地名起名法
用地名作名字是比較常見的起名方法,這種起名方法既簡單又有一定的內含,所用的地名往往是出生地,這種名字是用出生地的簡稱、代稱以及出生地的特性,再加上配字組成的名字,當然,如果你不是這個地方出生的,喜歡這個地方,或與這個地方有什麼緣分,也可用這個地方作名字。
用地名作名字,可以說自古以來就有,一直延續到今天,許多著名的學者的名都與地名有關,如清代書法家鄭板橋,生於江蘇興化縣,可他並未用「興化」作名字,而是從該縣護城河上的一座無名木版橋那裡選中了「板橋」二字為名。
以孩子出生時的狀況來起名
孩子呱呱落地時,是最引人注目的,這條新的生命一出來是什麼樣子?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生的?出生的過程是否順利?出生的時候是否有某種巧合?這些都做為命名的根據,這樣命名,雖然不一定十分雅致,但肯定有很大的紀念意義,又不易與他人同名。
《史記·孔子世家》:「禱於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墟頂,故因名曰丘,字促尼,姓孔氏」。是說他母新顏氏求子心切,到尼丘祈禱而懷孕的,孩子出生時頭頂中央低而四周高,頗像丘陵的形狀,才起名為丘,字促尼,可見,這種起名的方法古已有之。
在南方的某些農村,有以孩子出生時的體重數給孩子(主要是男孩)命名的,魯迅先生著作中的「九斤老太」,便是一例。還有叫六斤、七斤的,當然,一般都是用作小名,用作正名就顯得欠雅。
以「抓鬮」起名的方法
這便是民間流行的以抓鬮來預測志向的一段生動的描寫,所謂有抓鬮,又叫試兒,在孩子週歲時,陳列各種玩具和生活用具讓孩子任意抓取,抓到原東西就意味著是孩子將來志向的象徵。
這種試兒的方法後被一些人移置為取名的方法,孩兒抓到什麼物品,就起什麼名字,這倒也是個省心省事之舉,也不能說沒有意義,它的意義倒不在乎預測將來的志向,而是在於是孩子自己為自己取名,有時,出於巧合,便如,我國著名的學者錢鍾書先生,一生都與書打交道,讀書破萬卷,著有融通古今中外文化知識的《管錐篇》等著作,他的名字就是一歲時自己抓鬮時抓出來的;他別的不抓,一下手便抓到了一本書,家人便給他起名鍾書,後來,果然與書打了一輩子交道。 以夢兆起名
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很多夢的典故,如孔子夢周公、燕頡夢蘭、莊周夢蝶、江淹夢中得彩筆、李白夢筆生花等等,過去,由於人們不瞭解人腦結構及做夢的道理,對於夢,既迷信,又神化,總認為夢是一種預兆,於是便產生一種信仰,孩子示生,父母如得吉夢,便可預知孩子必為人中俊傑,所以,孩子誕生之前如獲夢光,尤其是吉夢,常以夢給孩子命名。
岳母夢大鵬止於其屋而生岳飛,故命名曰飛,而字鵬舉,陸母夢秦少游而生陸游,故命名曰游,而字務觀。
如果我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