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在取名時巧用成語、詩經、詩詞等先秦文化成品來命名,其實這部分人大部分對他們所選用字和詞都是一知半解的,大多都是衝著它們的美感來去的,所求的無非是一個美感。其實名字的最基本的元素還是以字為主,如果想取名個好聽好看的名字筆者建議還是要研究漢字的美感從何而來,形而上學的東西還是要防微杜漸的。那麼我們漢字的美感從何而來呢?主要有下:
1形:形象美,在取名時主要體現在結構對稱美,中國文化崇尚對稱美。漢字部首組合結構可分為:左右對稱式、上下對稱式、不對稱式等幾種。寶寶取名時可有意進行搭配,使名字產生對稱美。名字起的要有美感,五格數理,名字用字,美名,起名字字形特質乃漢字的第一性存在,漢語的字形就有其獨特的形象美感;漢語屬表意文字,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之法在英語中是沒有的。漢字常把人與自然渾然一體。以及筆劃疏密搭配產生美全疏式的名字,比如:丁一、卜一一,姓名具有簡樸美、線條美。疏密搭配式的名字,比如:李谷一、趙一曼、則具有繪畫美、對稱美。許慎《說文解字》中提到:「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字讓人聯想到一輪紅日,「月」則如一彎新月。「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指事字是在象形字基礎上加指事標記而成。如「末」,在「木」的上部加一橫,指明是樹木的上端,與此相反「,本」在「木」的下部加一橫,表示樹的根部。「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例如:日月為明,人多為眾。由此可見,漢字可以對一個事物進行描摹,如同把人帶入了不同的圖畫之中,能將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形象美再現出來。英語屬拼音文字,其相應的英語單詞sun,moon,tree,root,bright,multitude則無法再現漢字象形、指事和會意帶來的美感和聯想。
2音:音樂美在取名時體現在聲調上漢字的聲調有四聲。普通話的聲調有:陰平(聲調的第一聲)、陽平(聲調的第二聲)、上聲(聲調的第三聲)、去聲(聲調的第四聲)。名字是否響亮,是否悅耳順口,起主要作用的是聲調,這一點往往為命名者所忽略。近體詩和詞曲之所以顯得抑揚頓挫、錯落有致並且具有音樂般的旋律,其原因正是由於聲調的和諧。同樣姓名儘管只有幾個字,聲調的作用卻不容忽視。
漢語屬聲調語言,英語屬語調語言。漢語語音的主要特點是用四聲來表聲調、音節界限分明、元音佔優勢。因此,讀起來聲音洪亮清晰、鏗鏘有力,富於音樂美感。而英語多音節詞佔多數,元、輔音兼有,讀起來相對平緩。英語用輕重音來表語調,英語語調對於表達思想感情十分重要。
另外,漢語有豐富的同音多義字,如shi字音可寫成事、世、式、室、視、市等數之不盡的同音不同義的字。英語卻要用thing,world,mode,room,see,market等不同的音來表達這些字義。因此,比起英語來,漢語容易押韻,靈活性更強。姓名的聲調問題看起來很複雜,但如果抓住規律,在運用的時候也沒有那麼難。命名時,把用的字放進組合加以推敲,邊排列邊念出來,邊念邊比較,使字的聲調組合有機地結合起來,形美、音美、意美三者兼顧,這是一項並不複雜的工作。
3詞:典雅美
漢語有很多四字結構的詞,常常集「音、形、義」於一體,不僅清新典雅,且富有節奏美感。來看看一些漢語四字結構在英語中的英譯:聞名遐邇famous;獨具匠心original;層巒疊嶂peaks risingone after another;流連忘返linger on with nothought ofleavingfor home。
以上英譯基本上是將原文意思用通俗的英文表達出來,但遠不及漢語典雅之美。昆明的大觀樓公園裡懸掛著一幅長達180字的長聯,大觀樓長聯為昆明寒士孫髯翁撰寫,其中有上聯「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下聯「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無不讓人感受到平仄交錯,節奏豐富多彩。而要將如此典雅的漢語譯成英文,難免會給讀者留下幾分遺憾。
4句:簡約美在取名時切勿運用生僻字難繁字,一個簡約的名字容易給人以精明幹練的感覺和第一映像。
英漢語言都有簡約的特徵,但相對來說,漢語的簡約美遠遠大於英語。漢語喜用四字格、駢體文、對偶句、回文聯等形式來創作,以求句式的簡約之美。以回文為例,蘇東坡《記夢》中寫道:空花落盡酒傾漾,日上山融雪漲江。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輾斗晴窗。回讀這首詩則成為:窗晴斗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江漲雪融山上日,漾傾酒盡落花空。無論是順讀還是回讀,都是富含意境的七言古詩。當然,英語中也有回文的現象,例如:refe(r參考),deed(行為),Was it a cat I saw(我看到的是一隻貓嗎)等。可是要將蘇東坡如此簡約的漢語譯成英語,並達到同樣的回文之美的效果,確實是個難題。唐代詩人王建的《望夫石》: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請看譯文:Waiting for him alone,where the river goes by,she turns in-to a stone,gazing with longing eye.Atop the hillfrom day to daycome wind and rain,the stone should speak to see her husbandcome again.該詩為民歌體式,許淵沖先生的譯文基本上傳達了原詩的形美和音美。可惜的是,句式優美、行文簡練、內涵豐富的詩文譯成英語後,文字較為冗長,原文的句式簡練之美難免有所磨蝕。
5意:意境美,意境作為中國美學和文學的核心範疇,指得是文學和藝術作品裡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及所形成的的審美想像空間,它高度凝結了中國人對文學和藝術的審美概括。在取名時可以參考先秦文化的精華。但切勿望文生義。有意境的文學作品正如上文所說,漢語用句簡潔,卻包含豐富的內涵。其含蓄朦朧的特點將文章的意境美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得漢語有諸多的美文為人們銘記於心,流傳千古。
蘇軾的《浣溪沙》描述的是他擔任徐州太守時,在鄉野的見聞和感受: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式上,這則譯文行文較簡練,在押韻方面也保留了一定程度的音美效果。遺憾的是,內容上,鄉野的風光和景象的意境之美就不如漢語。
魯迅、林語堂、沈從文、巴金、錢鍾書等作家的作品,廣為中國大眾喜愛。漢語如此之美,可為何中國卻常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呢?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中西曆史文化、心理思維、審美價值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曾經說:中國作家的作品一定要翻譯成外文,要不然他在國外沒有讀者,不僅要翻,而且要翻得很好。翻得不好,讀者會認為原文同樣不好。漢語原文將深刻的內涵和美學內容寓於簡練的文字當中,然而,中西諸多的差異導致了英漢語言表達存在著差異。在英譯過程中準確地傳遞漢語美感,成為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以至於中國人心目中覺得很美的文章,在西方人眼裡顯得不以為然。因此,譯者應具備良好的中英文字功底,熟悉中外文化、思維、美學等差異,才能將漢語語言美感的磨蝕程度降至最低。而我國也應進一步加強中外溝通與交流,拉進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距離,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中國。筆者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本土的文學作品也能挺進諾貝爾文學獎的行列,令中國人民為其自豪,令外國友人為其傾歎。